你的位置:bobapp官网下载 > 新闻动态 > 鲁迅抽烟墙画被投诉, 有些家长的巨婴式教育出了问题
新闻动态
鲁迅抽烟墙画被投诉, 有些家长的巨婴式教育出了问题
发布日期:2025-09-07 16:17    点击次数:110

文/王新喜

浙江省绍兴市的鲁迅纪念馆有一面鲁迅手里夹着香烟的网红打卡墙,部分游客到鲁迅纪念馆参观游览,会到这面墙点燃打火机或者香烟,拍一张打卡照。近日,游客孙女士在社交平台发文,认为这幅鲁迅抽烟的墙画不妥,并在8月22日将此事投诉到了浙里办,建议将鲁迅抽烟换成鲁迅右手握拳的画面。

这是当年绍兴市文化旅游集团有限公司委托杭州雁南艺术品制作有限公司创作的一幅景墙画。孙女士投诉绍兴鲁迅纪念馆网红墙画的理由是该画的原画是鲁迅抽烟有引导人室外聚集抽烟危害他人健康的风险,同时还会误导青少年,于是要求对墙画进行更换。越城区文广旅游局的回复称:“鲁迅故里景区为市文旅集团主管,非我局职权范围,建议您直接向绍兴市文旅集团提出。”

这幅景墙画开放于2003年10月,距今已有22年的历史。当时因为作品未经授权借用了中国美术学院教授李以泰的版画作品《鲁迅》。绍兴市文化旅游集团有限公司还曾被李以泰诉至法院。

2006年,该幅作品的创作单位杭州雁南艺术品制作有限公司与李以泰达成调解协议。杭州雁南向李以泰赔礼道歉,并一次性赔偿25万元。

李以泰这才同意绍兴文旅集团规范署名后继续保留这幅景观墙。

孙女士建议景区将景墙画换成该组版画中的另一幅鲁迅先生右手握拳的画面。这纯粹是把事情想简单了。她可能并没有意识到这需要绍兴文旅集团再次取得原作者李以泰的授权并支付使用费,而不能说换就换。再加上相应的施工费用,换一幅画说起来很简单,但社会成本可不低。

更何况,这幅画20多年来始终没有被更换,这足以证明它已经变成鲁迅故里的一个地标,具有广泛的社会认同、群众基础以及标识价值。轻易更换,可能会对景区的无形资产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这也会是很多绍兴本地人集体记忆点的损失。

而这幅作品选用鲁迅的这个形象能够表达一个更有松弛感、更生活化、更真实的鲁迅,众多游客纷纷打卡、拍摄借位照片,也充分说明了这幅作品具有趣味性、互动性和良好的传播度。而如果选择那副右手握拳的形象,反而会失之呆板、了无生趣。

鲁迅作为历史人物,其吸烟的形象本身也是历史真实的一部分,它是鲁迅那个时代的真实样子,是对那个年代文人精神状态的呈现,是一种文化记忆。

艺术作品对其经典形象的展示并非鼓励吸烟,不宜上纲上线抹杀作品的真实感、生动感。

这个孙女士确实也做了功课,上网找原图,对比背景,判断“风险”。甚至还连着投了两次诉,把绍兴文旅局、鲁迅纪念馆、市文旅集团都点了一圈,那阵仗,简直像是在搞什么大案要案。

按照孙女士的逻辑,是不是要封了《水浒传》,说聚众闹事?是不是也要去封《红楼梦》,说贾宝玉早恋?是不是西游记也该禁,暴力倾向太强了?

如果今天鲁迅故里的吸烟内容构成不良引导,那明日关公庙里关公高举管制刀具岂非危害社会治安?

按照这位孙女士的逻辑,佛罗伦萨的大卫像与布鲁塞尔的撒尿小童像大抵都应该要基于“公众场所性骚扰”的理由拆除的。

你真要把文化符号这么死板地对待,最后就是谁也画不了,谁也不能说话了。

我真想说,有这时间和精力,不如去楼下超市门口劝劝那些吞云吐雾的大爷大妈去。

吸烟有害身体健康。我相信任何一个有正常判断及控制能力的个体都知道。

公共管理不宜过于家长主义,过于家长主义反而会侵犯个人自由,引导文明吸烟、戒烟,明明有很多更重要的工作可以做,例如倡导公共场所禁烟立法、投身戒烟宣传、探索对于香烟零售端的管控避免未成年人购买香烟等。

何必一定要盯着一幅画不放?难道是为了流量吗?

孙女士的投诉行为,其实是说明了我们的一些家长巨婴式教育出了问题,手里拿着锤子,眼里都是钉子,偏执地杜绝一切可能影响孩子的‘坏’事物,包括不限于游戏、手机等,把孩子置于真空、无菌的环境中。这些家长觉得哪怕是鲁迅,其“瑕疵”都必须被隐藏。这种过度保护主义的心态,低估了青少年理解和辨析复杂历史的能力。

但真正有效的教育不是提供过滤后的、“无菌”的信息,而是培养受众的批判性思维和历史思辨能力,其实我们从很多案例来看,这样的家长其实在国内并非个例,这样的家长存在,对孩子的教育才是真正的危害。你可以教育孩子别学,但别教他们从小就以为世界是滤镜里的样子。

文化需要真实,历史需要完整,别把“好意”变成“好笑”。别让一个本来很简单的问题,变成一场对文化的自我阉割。这种一刀切的思维,很低智,有些家长对孩子的巨婴式教育是时候做出改变了。



下一篇:没有了

Powered by bobapp官网下载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